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在于不断被提点,真理在于不断地重复:以高阶精进契入新儒家义理

高阶七期 道中书院 2022-05-22


(2019.3.19王欢锋老师授课)

           《如何契入新儒家义理》听后感                                                                                          ——高阶七期铺垫班   牛崇

          在高七铺垫班马上结束的日子,我们盼望着,盼望着,昨晚终有幸听到王欢锋老师的专题讲座,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关于儒释道西四家的理论也看了不少,但仍不能明晰梳理,王老师的讲座条理清晰,体悟深刻,深深打动了我的内心。

        一、对当今所处的时代文化有了清晰了解,生逢大时代,儒、释、道、西四家文化争奇斗艳,各有千秋,跨越空间,直接面对面,该如何选择,如何评判,乃至于如何安放自己的生命呢?通过听讲解并思考,深刻知道了四家的根源:基督教的怖栗意识,佛家的苦业意识,道家的执着意识,儒家的道德意识,反观自身,闭眼扪心自问,结合当下,良知更倾向于哪一家呢?答案是:只有儒家才能担当这个大时代文化的汇通,只有儒家可以指引自己生命的走向。

         也曾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对将来不确定的迷茫和恐惧;也曾思考过人死后的问题及灵魂是否存在;也曾向往于庄子的逍遥和洒脱。但从理性分析,脚踏实地处,我仍要归宗于儒家。之前所谓的放生、助人,布施等表面遵从佛家修功德,但深究下去,从文化角度讲,它是出自儒家,出自自己的仁爱之心,恻隐之心。听讲座后,终于挖到了根本。我承认佛家所讲的无常和苦业,但也深深明白,不能推卸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孟子》有云:圣人者,人伦之至也,生而为人,当尽人伦之分。

         二、明晰了本自具有的良知,遂不受怖栗的恐吓,推致良知出去,则可“我欲仁,斯仁至矣”,“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最终可与天地参矣,于是我不再感觉自己渺小,挺立自己的生命!

         三、在道中求学,身边有很多人不解和质疑:为什么不去努力挣钱创事业呢?内圣必开外王,智慧比实践首出,见地比热诚重要,这些经典的话语给出了漂亮而智慧的回答,越读越听越发智慧见长,真可谓妙不可言!

                           《如何契入新儒家义理》听后感

                                                           ——高阶七期铺垫班   胡小芳

      “一位老师讲得清清楚楚,简单明了,就能代表自己吸收得明明白白吗?”冯老师总结性的发言,让我陷入了沉思和反省。

        回顾昨晚王欢锋老师演讲的《如何契入新儒家的学问之门》,想起王教授讲过一句话:“人类一切学问皆从人性而发,最后又回归人性。”学问,天下学问何其多,但统摄而来,也就是智慧的学问和知识的学问而已,皆从心性而发,果如道家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读经有一段时间了,渐渐的想要了解其中之意。其实已经走上了追求知识累积的惯性之路。有时听着同学在谈论《孟子》哪句话很精彩时,自己好像浑然不知,有点想探索。王老师的讲学和冯院长的提点,是一场及时雨,洗尽自己的疑惑,坚定老实、大量读经。

         生命在于不断被提点,真理在于不断地重复。智慧,大道至简,凡夫皆知,只是不知所以然。知识日新月异,无穷无尽。从人类的智心开出智慧,从识心开出了知识。佛学的说法是“一心开二门”,用康德哲学来说,就是人类理性的二用,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的表现。

         将这个大时代的儒、释、道、西四家的学问清楚辨析,各归其位,各发其用。读经立内圣,只有自己大量读经,熟读成诵,才能体贴到圣贤智慧,对自己生命的指引才能切己,才能体验到经典对心性的打磨,并且将经典内化到自己的生命,成为生命的底色,己立立人。

        内圣必定开外王,无论是学问的成就,还是事业的高峰,其实,就是将内化的经典,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人相处中真实的演绎出来,遇缘而展现出不同形式的外王。

        老实、大量,用心读经,读着读着有了自己的体会就是解经,读着读着心中有了对自己的反省,就是一种心灵的实践,也就是行经。读经、解经、行经一也。

         打好基础,有了自己的见识和程度,才会契入老师讲学,才会对生命有所提升,好好读经吧!

                            《如何契入新儒家义理》听后感

                                                           ——高阶七期铺垫班  李丽华

         王老师从人类五大形而上学的系统展开,分析每一个系统的立教意识,从文化的源头直接契入,直指本源。起初人类思考的两个模式,一是基源思考法,二是六合思考法。基源思想考法是透过表层直接找到根本所在。六合思考法是通过对事物、义理上下前后左右的全方位的分析、辨别,引出读经教育就是用这两种思考方式整全天下之学问的唯一有道的教育。

         分析儒释道西四家文化的立教意识,其中讲到佛家以“苦”立教,从”苦集灭道”到“常乐我静”的成佛之道。道家以“执”立教,从去执中、不圆满中彰显圆满,化无为而有为,不立本体,不谈工夫,直接谈境界,高明。西方的基督教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怖粟意识。因为人类的渺小而产生多神论,再升级为一神论统管一切。特色是“信望爱”,即有了信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有真正的爱。不圆满之处,是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人神分离,人类只能通过礼拜、受洗来与上帝链接,不能成为上帝,还有就是他的排他性。而儒家以道德仁义立教,孟子十字打开,横开四端之心,纵开尽心知性知天。总结出佛家、道家、基督以负面走向正面,而儒家是从正面走向正面,以光明启发高明。

        通过王老师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更加明白了读经教育的笼罩性,一涵盖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内圣必定开出外王。思想从根本上着眼,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真正的易简大道。

                          《如何契入新儒家义理》听后感

                                                            ——高阶七期铺垫班  杨爱华

         昨晚王欢锋老师讲《如何契入新儒家学问之门》,整个晚课我的大脑高速运转,也会时时断篇儿,跟不上王老师的思路,尽心所能看我能领悟多少吧?王教授讲:天下一切的学问皆由心性而出,而又回归于心性,如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来道中书院每天大量读经大量看理论,时不时会有心情烦燥的时候。我常想,最初听教授讲儿童读经:小朋友跟我念。何其简单,但学着学着就感觉不是这样子,用冯院长的话说就是来到道中,让你的大脑重新组装系统,锻炼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对学问对事要有一种整全而立体的思考,所谓具有基源思考法和六合思考法。要一心开二门,使我们的智心和识心各安其道。人类无非就两种学问,智慧的学问和知识的学问,来到道中,我们不是学知识的,我们是来求智慧的。

      中国的学问号称五千年文化,中国的儒释道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高深的学问。现在又多一个西方的学问,所以现在又称儒释道西四家,西方的基督教以怖栗意识立教,佛教是以苦业意识立教,道家则是以执着意识立教,那么儒家却是以道德意识立教,所以也可以说儒释道西四家的学问它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叫做人性。所有的学问都是为人而说的,所以是根据人性而开发的教都是大教,都是不可以随便泯灭的,凡是大教都是智慧,凡是大教都有价值,凡是大教都是我们必须去了解的,他既然共同根据于人性,所以凡是大教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纵观佛家道家,基督教,都是从负面走向正面,多有不足,而儒家则是以仁德立教。四端之心,良知之教,教化于人,他是以正面的,积极的,光明的态度来看人生,对人生洞然而见,一下子把握到人生的要领。它不是从无明、从苦业来把握,所以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致矣!所以我们要想契入新儒家学问之门,就要了解儒家的特点。儒家是一无独特思想的家派,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儒者为人类理想以发皇,唯天地光明之透露,惟道是从,为德之行,身通德慧术智而不伎不求,和而不同,中立而不倚,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儒者不与世争,自朗朗千秋万世!世之于儒相抗者,皆不旋踵自取灭。

    牟先生曾说:凡是承认理性,愿以理性思考,愿以理性过生活的人都是儒家,都是新儒家!王教授说:吾人只笃实为学做人,是者还其为是,非者还其为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是儒家,即是新儒家,即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时代,对得起祖先,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世界。我每每感动于此,愿以教授为典范,立本体开功夫,躬行实践,立志做一个儒者!


                          《如何契入新儒家义理》听后感

                                                                        —— 兰海东

儒释道西四家基本点,确实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因为了解才不会盲目跟从,因为了解,所以才能站在一个高度上,去思考教育的归宗,开阔眼界,王老师从世界学问分析入手,讲解了儒家三期发展,强调道德意识的重要性,脉络清晰,非常值得借鉴,最后又重点讲了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读经不讲解,更是让我们充分体贴智慧、去感受道德意识,因为这才是成德之根本。

       王老师的演讲生命力很强,自己投入其中,现场气氛一直很热烈,在儒释道西四家对比的过程中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让我们很容易了解,儒家没有家,但处处都是家。

       从根源去思考,一个真正的信教者,应该思考清楚再信,佛教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是因为近代中国人都丧失了思考能力,都愿意找到依靠,而没有仔细思考清楚。而没有接触读经之前,我也是盲目相信,相信了之后,别人一说又盲目怀疑,没有定准,没有把握方向,生活一直比较迷茫。如果中国民众一开始就有这种思考的能力,人间会少很多对立和糊涂,少很多荒唐。

        之前非常崇拜带领我的老师,因为他非常的有智慧,但是他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而且当时不能理解,他说“不要相信我,要相信你自己”,就是依法不依人。那个时候,因为自己的内心根没有扎稳,所以总想找人依靠,现在明白,原来还有理性可以追寻,真正可靠的是自己内心的良知,良知一想要他就立即有,所以儒家的安身立命才是真正可靠的,人才不会像浮萍,人才有最真实的意义和价值,这份自信不是人人都需要的吗?这样每个人在天地间才真正认识了自己的价值,才真正拥有了力量,才感受到一种庄严,才有创造有发挥,才是真正的生机无限。

        儒家的当下即是不同于佛家。佛家得证成了佛的境界后,才了了分明,极乐无限,所有人的心悬空在来世,现在所做的全寄希望于将来,人的生命是不踏实的,挂空了现在。而如孟子说当下即可为圣贤,心灵中真实的力量就会被激发出来,会安心在此岸创造想要的生活,成就内圣外王的功业。这样的每一瞬间连起来累积出现实的自己,一个真人。这样踏踏实实做工夫,不必艳羡等待来世,当下就可上达天德,以挺立人极,无限庄严而有意义。

        感恩先祖让我此生遇此绝学!感恩古圣先贤传承中华文化道统,护持民族慧命,让我真正感受到做人的快乐,不假外求。

                           《如何契入新儒家义理》听后感

                                                             ——高阶七期铺垫班    孙邦震

        终于在无数个摸黑的夜晚等来了王欢锋副院院长,学问通达时生命就通达了,人间的一切学问从心性开出,最后也回归心性。

        从一头雾水到渐入佳境,副院长讲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像是点亮心灯一样。对待任何一家的文化都要有公平、公正的心态,也就是所客观精神。现如今的关于学术的报告及批判都带有严重的主观性,缺少一种深度的思考。一个浮躁的社会,感叹王教授,一个时代难得的文化导师,一个受过精密思考的哲学专家,一个重视心性功夫修养的儒家。可见哲学的训练是多么的重要。平面的思考是不够的,不够全面,高度。原来认为的人并非能通神,我错了,天人合一是可以的。这里就包含一种感悟感知的领悟心灵,两种学问的体系,一种是生命的学问,即智慧的学问,一种是知识的学问,是要下很大的功夫的。像“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及老子里“道可道,非常道……”,似乎是有一种小矮人站在泰山脚下看泰山的感觉,十分的微妙。还有仁是可以生发礼乐的。礼,非凡人夫子所制定,有圣人之德,有圣人之位的人才可制定礼乐,像周公。总的来讲,副院长讲的每句话都像是甘蔗,体悟自己需要补的课太多了。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了解儒道两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从正面走向正面,涵养践行人道,展现天道。像《孟子》里,是从心到性到天。反正每一句话都像引导、点拨、提拔。总的来说,体会不到经典里的智慧,还是功夫不到。《孟子》的遍数太少,理论读不懂也是缺少老实大量,昨天课后我有一点体会,应该是像挖煤一样,不断的进,不断地做功夫,才有可能打开智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总的来说,还是有一种想吃羊抓不到羊的感觉。

                          《如何契入新儒家义理》听后感

                                                                ——高阶七期铺垫班   陈爱芳

        2019年3月19号晚上听王欢锋老师的精彩演讲,受益匪浅。王老师像讲单口相声一样,把儒释道西用娴熟幽默风趣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一遍。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用讲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好理解,还引导我们养成纵向思考的模式,从王老师的身上看到了老实大量读经,老实大量看研习,老实大量宣导。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功夫需要渐渐下的,智慧有时候可能会顿悟。自己必须下真功夫,没有捷径,老师讲得再好,这是让我开一下眼界,留给我的只有支言片语。当时,老师引用的经典也熟悉,讲的故事也听过,但自己总结时却不知从何写起,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经典读的熟悉度还远远不够,重点的句子还要加强背一下,理论框架要平时多总结,扩大阅读量要有更多的内容和故事去分享和运用。

  

                         《如何契入新儒家义理》听后感

                                                               ——高阶七期铺垫班    范琳

       3月19日晚,聆听到王欢锋老师的专题讲座——《如何契入新儒家教育之门》,王老师讲座风格可谓是大刀阔斧,从五大形而上学系统直入,最后回归至智慧之学与知识之学之异。让大家明白了,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用学习知识的方法去学习一切,懂了才可以教,教懂了才可以用,一切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不知智慧之学实属一种心灵之感应,感通,感悟之学,需要在长时间的浸润之下,多接触,多读,读久了,读多了,慢慢就懂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乃是一种自觉,自悟,经典承载的是智慧,同一句经典,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同一句经典,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高度的认识。

    记得今年春节前同几位大学生分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时,当时提醒同学们要学习他人之优点,见其缺点时要反省自己,提醒自己不可以去犯同样的错误。春节后的一天,在餐桌前同长女谈及为人处事之道时,再提到这一句经典,突然想到,为什么圣人要将见贤讲在前、见不贤在后呢?先后关系就是本末关系,儒家之教就是光明之教,以光明启发光明。读经教育就是让我们老老实实,什么也不想,就那样傻傻地去读,再读的过程中去自己觉醒,自己醒悟,自悟方是真悟,真悟方可真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才有提升的空间,当能看到他人身上诸多优点时,见其缺点,包容之心犹然而生,甚至帮他一把,拉他一把的慈悲之心。最重要的是养成这种心态时,自己随时随处都是法喜充满,坦荡自然。

        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在读经中做切己、省察之工夫。找回存有的那颗善心、真心、光明之心。大道至简,一切从良知而行!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2019年春季招生总公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